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看展|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影像展,它让我想起我的母亲

中国摄协影像中国 中摄协文化传媒 2021-09-30

穿着花盆底鞋的母亲,穿越百年历史来到眼前;革命战火中哺乳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胶东乳娘,朴实的面孔亲切动人;中国最后一代小脚女人,颤颤巍巍的身影;开着拖拉机的劳动母亲,让人豪情万丈;新时代年轻的二孩妈妈,诉说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已经退休的妈妈们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新生活……11月21日,“时代光影•致敬母亲”影像巡展在江苏大剧院美术馆首展,用300幅照片,以新旧照片呈现,在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中,集中再现“母亲”的丰富情感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展览现场(图源中国摄协影像中国网)


作为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之一,本次展览分为“影像诞生之初的母亲”、“母亲的乳汁,滋养了中国革命”、“母亲走出家门,建设新中国”、“改革开放,母亲走进新时代”、“特邀作品单元”、“独立视觉单元”等6个单元,展出知名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拍摄的作品及珍贵的历史老照片共计300幅。从妇女解放运动勇敢抗争,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时期英勇支前,再到新时代浪潮下追求梦想,一幅幅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母爱的动人故事,都沉淀了一个时代的记忆。“这是最让我感动的一个影像展,它让我无数次想起我的母亲。”观展的现场观众无不动容,不少人甚至触景生情而感动落泪。


展览现场(图源中国摄协影像中国网)

展览现场(图源中国摄协影像中国网)


本次影像巡展是由山东女子学院、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大众网、山东画报社共同主办,山东女子学院文传院、山东省女摄协承办。该项目以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公益性巡回展览的方式,梳理了近百年来以“母亲”为标签之一的中国女性在时代变迁中的角色与形象演变,聚焦建国后中国女性(母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感人瞬间,首展将在南京持续展出至11月25日。12月开始,展览陆续将在威海、乌鲁木齐、济南、临沂、北京等地巡展,历时两年。期间,该项目将通过公益展览和研讨、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创新展览方式,突出思想导引价值,实现艺术感染特性,促进交流平台建设,深化专业影响力度。


展览现场(图源中国摄协影像中国网)

展览现场(图源中国摄协影像中国网)


前言


“母亲”——这是一个天然就带有温度的称呼,它是温暖的怀抱,是倦鸟的茂林,也是危险来袭时奋不顾身的血肉。影像艺术诞生不过百余年,无数摄影家将镜头对准不同母亲的身影,这让我们可以在重温历史的同时关照当下,也在凝固记忆的瞬间得以捕捉情感、品味精神。从齐鲁大地出发,我们在影像的世界里探寻“母亲”这个概念的底色。她是素色的。是老照片里家族合影中的一处角落,是妇女解放进程中不屈的抗争,是剪短了的头发和越来越清明的眼神,是放开的小脚和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的坚定步伐。她是红色的。是在中国革命的特殊时期里,用鲜血凝结成乳汁,哺育自己的儿女,也哺育革命后代、烈士遗孤甚至八路军伤员,是“沂蒙红嫂”和“胶东乳娘”,也是战火纷飞中,不同地域里,相同的坚毅面庞。她是蓝色的。是像天空一样广袤的包容和大海一样深沉的博爱,用敬老孝亲的坚持、抚育子女的细致、勤俭持家的坚韧,诉说为人母、为人女、为人媳的亲情眷顾与蕙质兰心。她是彩色的。是新时代色彩斑斓的世界里,终生学习的奋进身影、参政议政的审慎立场、科学教子的共同成长、健康生活的不懈追求,是用她们的肩膀,挑起无数小家的“中国梦”。她们,从历史中走来。她们,从这里走向未来。


展览现场(图源中国摄协影像中国网)


第一章

影像诞生之初的“母亲”

(节选)


在本单元中,这些来自20世纪初的老照片,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年代“母亲”形象的变迁。从“家庭、生育、母以子贵”的关键词,到越来越多的年轻母亲走出家门、走进镜头,渐渐,她们不仅是孩童成长蒙学的启迪者,还是社会生活中的女学生、女职员、女运动员……对女性职业的呈现是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建构过程。或者也可以说,因为有了摄影技术,中国“母亲”走向更大世界的步伐,得以被记录。


带孩子的少妇 1880年  香港  金伯宏供图 

这幅小像中,母亲面庞宁静、慈爱,已属难得,也呈现了清末殷实之家女性服饰之美。

《家庭合影》 拍照年代不详  刘碧瑞供图

闺秀时期的张仁会(左二,张之洞的幺女)和七兄张仁乐的夫人合影。

1935年12月30日,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一名年轻的幼教老师带着孩子们在草坪上做游戏。秦风供图


第二章母亲的乳汁,滋养了中国革命(节选)
在孕育了儒家文化的齐鲁大地,有一群特殊的母亲,她们诞生在中国革命的特殊时期,不仅哺育自己的孩子,还哺育了革命后代、烈士遗孤甚至八路军伤员。她们就是:沂蒙红嫂和胶东乳娘。回首沂蒙革命史,堪称是一部厚重辉煌的壮阔画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们,把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把最后一口粮作军粮,把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她们,是用自己的血泪,书写了中国革命的无私壮歌!

“沂蒙母亲”王换于 申照亮 提供

王月芝(健在乳娘) 梁军提供


第三章母亲走出家门,建设新中国(节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彻底解放妇女,充分发挥妇女在新中国建设中的作用摆到了重要位置。随着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第一批女火车司机、第一批女飞行员等众多“女性第一”的出现,妇女开始走向各行各业,在经济独立的同时改善了家庭地位、更好地贡献家庭和贡献社会。也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按照“家国同构”的战略思路,为将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全面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政府为家庭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因此,这一时期的“母亲”身份被集体弱化,影像记录中的母亲更多是出现在集体劳动中或有知识有技术的新型岗位上,而越来越多“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铁姑娘”形象也通过影像作品的宣传逐渐深入人心。到1976年以后,摄影创作内容已基本覆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记录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母亲”的形象也越来越立体、丰满。


推车能手赵得云 张存勲  王兆相 摄

寿光羊口镇的女拖拉机手  邹本东  摄 


第四章改革开放,母亲走进新时代(节选)
改革开放,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亿万妇女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开拓创新的勇气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在经济、政治、精神文明建设中获得更加多元的身份,建功立业,尽展风采。与此同时,伴随解放思想的号角吹响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越来越多的母亲开始审视自身、回归母性、眷顾家庭。因此,大众传媒中,关注妇女需求和关切母爱主题的内容越来越多,独立、自强、有担当的母亲形象也越来越多。母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小我”,而是逐渐成为反哺社会、惠及他人的大爱源头。中国故事“女主角们”的形象,正日益变得饱满、立体、多维。


1989年在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职工夜校,许多年轻的妈妈暂时告别家中年幼的孩子,来到这里如饥似渴地学习。李霞 摄


1983年4月,淄博列车段乘务员出乘之前,孩子难舍难分。王志刚 摄

《最美孕期》专题 之一 吴明涛 摄


第五章特邀作品单元
无数个普通的母亲,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道最温婉可亲、质朴踏实的风景线。在本单元中,数位知名摄影家拿起手中的相机,在光影中捕捉“母亲”灵魂深处的美——那是布满皱纹的脸,是粗糙裂缝的手,是闲不住的身影,也是盛世欢歌中越来越充实、睿智的银发笑颜。家园安宁、市井繁荣、身体健康、儿女绕膝……日子越过越好!这是她们的梦,也是这个古老国度伟大复兴的梦。


《中国母亲》  专题之一 侯贺良 摄

《母亲》专题之一 谷永威 摄

心中的娘 田凤仙 摄

照相 吴正中 摄

《百年好合》专题之一 宁舟浩 摄

第六章独立视觉单元
母亲的脸庞,镌刻着时间的痕迹。当儿女成长到懂得摄影的年纪,可还记得母亲年轻时的容颜?我们从一帧帧图片里,想起少时的自己、年轻的母亲、小家的路途、国家的进步。“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他指出,我们要“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是的,家庭和睦、亲人相爱、下一代健康成长、老年人老有所养……今天的中国,千千万万家庭正汇聚起铸就幸福梦、建功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本单元中,就让我们走进许多普通却也不普通的家庭,聚焦寻常却也不寻常的瞬间,一起回忆时光深处母亲的模样,感念“国”与“家”的“爱”。


《献给母亲的歌》李军 摄 

2019年2月19日,滨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组织举办“我们的节日·元宵节”猜灯谜活动,200多名老干部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快闪”表演,他们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

 

《祖国,妈妈》专题之一 李攀 摄

小时候,我问妈妈:什么是“祖国”?

妈妈说:“祖国”,就是很多很多人的“妈妈”,很多很多人的“家”。


后记
感谢影像这种形式,在还来得及的时候,为我们记录下每一张平凡面孔背后动人的故事。在筹备这次摄影展的过程中,我们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上千张图片,它们无一不是用真挚的情怀铭记着时代变迁中的帧帧细节;我们也和摄影家一起跋山涉水,寻找那些还健在的身影,含着泪,听她们讲那过去的故事;我们来到乡村、走进学校、驻足社区……在“致敬母亲”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人民万岁”的要义!我们要把最深沉的敬意献给她们:是她们,用乳汁滋养了中国革命;是她们,用双手建设出美好家园;是她们,把“爱”从小家播撒到大家。我们也要把最深沉的爱献给她:是她,张开手臂护我们和平安宁;是她,步伐坚毅带我们阔步前行;是她,挺直腰背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坚定无畏!她们,是我们的来处。我们,是她的希望。致敬母亲!致敬祖国!





美丽临安 城市蝶变”全国摄影大展

11月30日截稿



▶ 更多活动◀

影像中国俱乐部 | 中国摄协“在线影展” | “鄂尔多斯四季美”记得住乡愁 | 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 这位投稿的摄影人是故意玩儿我们吗?| 能不能做到认真阅读征稿启事?不要赶截稿的最后一天投稿  | 中国集美 | 美丽临安 |  “第八届“沣标杯”公益摄影展

▶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收藏名单◀

第一期 | 第二期 | 第三期 | 第四期 | 第五期 | 第六期 | 第七期 | 第八期 | 第九期 | 第十期 | 十一期 | 第十二期 | 第十三期 | 第十四期 | 第十五期 | 第十六期 | 第十七期 | 第十八期 | 第十九期 | 第二十期 | 第二十一期 | 第二十二期 |第二十三期 | 第二十四期 | 第二十五期 | 第二十六期 | 第二十七期 | 第二十八期 | 第二十九期 | 第三十期 | 第三十一期 | 第三十二期 | 第三十三期 | 第三十四期 | 第三十五期 | 第三十六期 | 第三十七期 | 第三十八期 | 第三十九期空缺 | 第四十期 |第四十一期 | 第四十二期 | 第四十三期 | 第四十四期 | 第四十五期 | 第四十六期

▶ 本周值得◀

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 、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 、141142143 、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

▶更多荐书◀

景观摄影 | 罗伯特·杜瓦诺:时尚光影 | 失明的摄影师 | 风景之眼 | 奇趣自然 | 女摄影师眼中的世界 | 济南图记 | 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千万别错过这十本书 | 编辑们心中的那些好书 | 卡帕战地流星 |  网红博主的摄影炼金术 |  世界读书日的特别推荐 | 画意摄影 | 那些渐渐喜欢上人的日子 | 美之地图 | 美国表相 | 中国的颜色 | 夜幕下的神奇 | 全球50本摄影杂志 |长皱了的小孩 | 街头摄影的52个任务清单 | 《中国当代摄影图录》第4辑 | 濒危:我们与它们的未来 | 平流层·中国当代影像本源思考 | 留住这一刻—莎莉·曼自传 | 相机琐记 | 向19位有影响力的新闻摄影大师学摄影 | 乡集 | 中国风景40年(1978-2018) | 中国 | 手机创意摄影攻略 | 新中国七十个瞬间 | 街头摄影史 | 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作品集 | 这里是中国 |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影像志 | 看见不一样的故宫 | 中国自然影像志 | 影响:我的摄影第一堂“模仿”课 | 张兆增 北京十年 1980-1990 |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来自历法源头的影像物候报告 | 重影

▶周末看展◀

19世纪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黎光波 | 46位温州摄影师的“2018” | 从西湖出发 | 韩国影汇展 | 日本3.5万张照片里80年前的中国 | 周海婴 | 舟山女儿拍父母 | 埃文·奥拉夫 | 安哥 | 殷业强 | 何藩 | 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的时代变迁 | 丽水摄影师眼中的丽水 | 卢彦鹏与饶凌华 | 刘香成 |贾勇 | 杨发维 | 汪滢滢 | 连州摄影博物馆夏季展 | “脱贫攻坚精彩瞬间”消释之光 | 脱贫攻坚精彩瞬间  | 30人大画幅展 | 沈阳啊沈阳,我的故乡!第六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作品展 | 罗福平 |  |辛迪•舍曼 | 青梅竹马照相馆 | 万物熙攘 |  |第九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 | 2019首届中国长城国际摄影周 | 第六届中国东莞·长安摄影周 | 摄影180年在中国 | 让•鲍德里亚的摄影 | 风景旋涡 | 我和我的祖国 | 生逢灿烂 | 一带一路 | 哈里森·福尔曼 | 北京国际摄影周2019 | 27届国展长期关注单元 | 毛家村时间 | 2019包河国际摄影周 | TOP20·2019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 | 2019’泰山国际摄影艺术周 | 瓦尔特•博萨德与罗伯特•卡帕 | 2019影像生活节带你一口气看8场摄影展 



本文图文仅供交流使用

不以盈利为目的

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描关注我们)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